土地利用功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模式,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的新途径,被广泛认为是引起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之一。发展需要不断获取资源,土地是资源的载体和本体,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土地各功能的冲突不断加剧,空间功能失调已成为阻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探索“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分异机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近日,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必赢nn699net汪洋老师团队题为“Eco-environmental effect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hanging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网格单元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局自相关模型、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机制。
团队通过研究发现,20年间研究区“三生空间”以生态容纳地为主,呈现出生态容纳地面积减少,其余类型面积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主要是由林草水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未利用地之间相互转换造成的。研究期间内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整体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预示着生态环境质量依然出现局部退化。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且在空间上出现聚集现象。就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而言,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从而使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改变。
必赢nn699net硕士研究生王寅为该文的第一作者,汪洋老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徐文哲、盛紫怡、朱震以及唐海生参与了本次研究工作。该研究受到“昆仑山北坡水储量变化调查”(Grant No: 2021xjkk010202 )的支持,该研究分析了“三生空间”演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关系,识别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的活跃区,并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天山以北地区甚至西北干旱区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理论依据,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图1. 天山以北地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转移现状
图2. 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
图3. 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核密度空间分布
图4. 交互探测器结果